北京冬奥会对中国花样滑冰发展的影响 其他

admin 2023-1-14 16509

编者记

花样滑冰让我们结识了许多朋友,这是来自北京大学的一群年青人的研究报告,分享给大家。中国体育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参与支持,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由于排版无法适应所有手机的屏幕格式,如需文章的原版pdf文件可以点击“阅读原文”链接下载

作者

北京大学《奥林匹克文化》课程小组

徐博睿 毛珊  李红玫  姚睿  郑思颖  刘贝贝  马赛  王鑫悦  杨然  匡雪梅

一、 摘要

二、 新媒体视角下分析北京冬奥会对花样滑冰的影响

(一) 媒体及群众在北京冬奥会前后对花样滑冰的关注度对比分析

(三) 冬奥前后花样滑冰教学分析相关数据变化—以B站为例

三、 由花样滑冰场馆数据分析冬奥会对全民参与花滑运动的影响

四、 全民竞技视角分析北京冬奥会对花滑的影响:以俱乐部联赛为例

(一) 近年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整体参赛情

(二) 对俱乐部联赛大众组单人滑部分参赛数据的分析

五、 以问卷调查形式分析北京冬奥对我国花滑的影响

(一) 问卷作答者的基本情况

(二) 对冬奥及相关花滑赛事的关注情况

(三) 关于花样滑冰观赛接受度的调查情况

(四) 关于亲身体验花滑意愿的调查

(五) 受访者对于花样滑冰运动的未来展望

六、 结语

七、 附录

(一) 参考文献及网站综述

(二) 分工安排

 一、   摘要

        花样滑冰被称为美的永无止境的运动,也是冬奥会的重要比赛项目之一,在冬季运动中有着较高的人气和影响力,是冬奥会期间受到较高关注的话题,以羽生结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滑冰选手也是人们长期讨论的偶像人物;但与此同时,花样滑冰长期以来也一直被冠以小众运动贵族运动的名号,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相对有限。而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被国家和社会各界认为是推广冰雪运动的重要契机,也有相关媒体报道冬奥会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冰雪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那么,具体到花样滑冰这一运动,冬奥会对于花样滑冰在中国的发展影响究竟如何?是否真正达到了理想的结果或预期的目标?为对此问题做深入了解,小组成员选择从贴近大众的视角出发,在有限的时间内调查了新媒体、花滑场馆、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的相关数据,并且对身边同学朋友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得出如下的调查报告,并提出自己对于推动花样滑冰发展的思考。

二、   新媒体视角下分析北京冬奥会对花样滑冰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新媒体是许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新媒体的相关数据,可以直观、有效地获取某些人物、事件的影响力与传播度。所以本小组选择将北京冬奥前后,花样滑冰相关信息的发布量、检索量进行对比,探寻北京冬奥会对花样滑冰人气、影响力的作用。
(一) 媒体及群众在北京冬奥会前后对花样滑冰的关注度对比分析
1)研究方法

通过深耕下沉市场、日活接近10亿的抖音APP的抖音指数以及全民向社交APP微信的微信指数来探究媒体在北京冬奥会前后对于花滑关注度的变化。

2)分析结果

图片

通过一年内抖音和微信对花样滑冰的检索量,我们可以看出,一年以来对于花样滑冰的关注度最大的时间段便是冬奥会期间(2022.2.4-2022.2.20),这一期间的搜索指数维持在较高水平,可见北京冬奥在群众和媒体中引起了较大轰动;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冬奥会结束后,花样滑冰的搜索指数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在2022719日,人气选手羽生结弦宣布退役,引起了微信指数的提升,但整体来说,后冬奥时代,花样滑冰的热度不及冬奥会期间媒体对于花样滑冰整体的关注度。事实上在冬奥结束之后,花样滑冰仍然有一些重要的比赛及演出,但通过搜索指数而观,并未引起较多的关注,这启示我们,冬奥会期间花样滑冰的火爆并未改变花滑小众运动的特点,也促使媒体平台去思考,如何利用冬奥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花样滑冰舆论环境建设。

图片

    通过对花样滑冰在冬奥会期间和最近的关联度分析,我们发现与冬奥会期间相比,虽然热度下降较多,但整体关联度仍是相似的,“北京冬奥会”仍然是最近的搜索热词,并且大家在近日的关注重点也和北京冬奥大致相似,主要集中在几位人气选手或组合上,这表明北京奥运会的余温依然影响着花样滑冰运动。

图片

图片

        据对于花样滑冰热词的地域、年龄分析,可以发现:冬奥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四线城市,以及18-30岁年轻人对于花样滑冰的关注度。在当今时代,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民众可以不拘地域、年龄的限制,通过这一渠道获取感兴趣的信息;而三线、四线城市的年轻人,也是花样滑冰运动的潜在受众群体。如果能够以冬奥会为契机,持续利用新媒体平台,让本来并不下沉” 的花滑运动进入千家万户,并让年轻人对花样滑冰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那对于推动花滑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北京冬奥前后主要新媒体平台对花样滑冰热门选手讨论热度对比

1)研究方法

热门选手选择:选择网民关注度较高的中国、日本、俄罗斯籍运动员各一名(对)进行讨论。对象分别为来自中国的双人滑运动员隋文静、韩聪组合,来自日本的男单运动员羽生结弦和来自俄罗斯的女单运动员卡米拉·瓦利耶娃。
媒体平台选择:根据日常经验,花滑运动检索、讨论平台以微信、百度、 B站、微博等为主,其点击热度呈现的数据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相比之下,微信与百度平台推出的微信指数”“百度指数小程序(网站)能够有效反应关键词热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且能够提供较长时段的数据,因此选择以上两种平台进行考察。
具体做法:一一搜索上述三名(组)运动员的大名和常见昵称(每人选择使用较多的1个)所对应的微信、百度指数,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北京冬奥会相关活动的关系。

2)数据呈现及分析

数据具体情况见下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3)分析结果

总体而言,六图的曲线呈现出一致性,即2月冬奥前后对三名(对)运动员讨论热度最高,达到峰值,可见冬奥的举办对新媒体平台有关花样滑冰热门选手讨论热度有促进作用,冬奥会的举办,有效地提升了一批优秀的花样滑冰选手在网民中的知名度;但在冬奥会之后,讨论的热度出现了明显的减弱,这与之前及后面我们要提到的一些数据相呼应,说明在网络世界中,存在大量的“冬奥限定花滑粉丝”,很难说冬奥会真正带来了大量稳定的花滑受众。
比较运动员姓名与昵称,可知两平台在冬奥举办后,昵称的热度升高程度大多较正式姓名明显,而在新媒体平台中,使用昵称的多为两个群体,一是相对偏轻松的媒体宣传机构,二是普通花滑爱好者。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冬奥会前后,除官方的媒体机构外,更多的民众对于运动员进行了解与关注,而媒体也会通过运用昵称宣传的方式,让花滑更为民众所知。另一方面,使用昵称的民众,可能多为相关选手/组合的粉丝,那么也可以由昵称的讨论热度提高推断出,冬奥会让选手有了更多的粉丝受众,这对提升花样滑冰的影响力是可喜的变化。
比较微信、百度两种新媒体平台,其呈现数据情况大体相同,而微信的数据波动性更大。而微信数据的波动性主要集中在对羽生结弦选手的讨论热度上,我们通过微信指数可以发现,在羽生结弦退役前后,微信的讨论热度远高于百度,甚至超过冬奥进行时的讨论热度。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多数成员认为可能更多与两种平台的不同性质有关。有成员指出,相比百度,微信是一个社交性更强的平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密切,更多人会选择通过微信抒发自己的感想或是与同好交流观点;而微信平台在羽生结弦选手退役前后,对羽生结弦讨论热度的升高,事实上反映出,在后冬奥时代,羽生结弦的粉丝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粉丝受众维持在相对较多的水平;也有小组成员结合个人经历证实,冬奥会让羽生结弦这样一位人气选手吸引了更多原本并不熟悉花滑的粉丝,并且粉丝之间通过共同的偶像形成了微信的好友圈。这既是对羽生选手优秀成绩的一种肯定与认可,客观上也对花滑的推广有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对于羽生结弦的关注度明显是高于花滑其他内容的,这可能会让一部分网友对花滑的了解出现偏差,怎样让更多的网民能够跳出羽生结弦,由关注羽生结弦而更深入了解这项运动,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 冬奥前后花样滑冰教学分析相关数据变化—以B站为例
1)花样滑冰技术分析

图片


小组成员对这一部分的数据调研,主要是根据B站上花样滑冰相关视频的数量。小组成员重点关注的第一个方面是花样滑冰技术分析的内容,大致统计结果如上图所示:B站上关于花样滑冰技术分析在冬奥前(2018-2022.2)统计共有 46个相关视频。在冬奥后显著增多,自2022年2月至10月就增加了155个相关视频。技术分析的内容广泛,包括步法分析,旋转定级,跳跃分析(包括用刃, pre,不同种类的跳跃),滑行分析。发布视频的主体不仅有对该项运动感兴趣的网友,专业人士(教练),也包括如央视网这样的官方主体。分析的形式多样,有以某位选手为例进行技术分析,也有通过构造模型进行技术讲解,还包括对不同选手进行对比分析。
2)花样滑冰教程

图片

小组成员重点关注的第二个内容是花样滑冰的教学视频。如果以2019年为起点,B站上与花样滑冰教程的相关视频从2019年至2022年2月前大致有117 个,冬奥过后,至2022年10月,一共为163个,增长了46个。通过图中的斜率可以看出冬奥后的相关教程视频增长速度大大提高。同时,冬奥前的相关教程大部分以搬运的国外花样滑冰教程,花样滑冰协会的官方视频为主,冬奥后,国内教练或常年练习者制作的教学视频显著增多。
通过对B站中花滑技术分析和教程分享的视频数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冬奥前后网友对于花样滑冰这项运动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演观赏性的方面。在冬奥之后,对于技术分析和视频教程视频的数量有大幅增加,说明网友开始深入了解这项运动,技术动作,比赛规则,对于花样滑冰的学习兴趣也在提高;由此证明北京冬奥在推动广大网友了解并参与花样滑冰运动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由花样滑冰场馆数据分析冬奥会对全民参与花滑运动的影响

2022年北京冬奥会给冰雪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图片

在冬奥会举办之前的2020-2021年间,我国大力推广冰雪运动为冬奥会进行宣传助力。我国冰雪运动的参与人数增长到了1亿左右,冬奥会前期的准备工作有了显著成效。

图片

以京津冀地区的青少年为例,在2017-2020年间,参与张家口学生冰雪运动会的京津冀青少年运动员人数及参与代表队数量逐年上升,或许是疫情因素等客观条件限制,2021年运动员人数和代表队数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属于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状况。

图片

由上表所示,在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之后,中国冰雪运动爱好者参与的运动类型多样,花样滑冰以40.5%的占比,成为了第二大受欢迎的项目。

作为冬奥会冰雪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花样滑冰得到了迅猛发展的机会,从花样滑冰场地的角度我们得以观察到这一项目的发展态势。不论是冬奥会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是冬奥会举办后起到的推广作用,都使得花样滑冰的场馆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以下分别从全国和各地区两个角度对于花样滑冰场馆发展状况进行简要阐述。

图片

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以2018-2021年这四年间的全国滑冰场数量为例,可以看出全国滑冰场数量以稳定匀速的态势上升,每年相较于去年都会有200至 300的一个增量,从2018年的600个左右增至2021年1450个左右。这说明在冬奥会的筹备过程中,花样滑冰运动得到了一个有效的普及和推广,在全民的普及有着显著的成效。


由上表所示,从2018-2021年,滑冰场地在各类运动的总场地占比也构成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从具体的占比来看,即使到了2021年,滑冰场也只占总体育场地的0.036%左右,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常规运动,花样滑冰的推广和普及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图片

其次从各省份角度来看,截止到2021年底,以河北省、黑龙江省、北京市为代表的北方地区拥有全国大部分的滑冰场。相对来说,由于客观气候原因的限制,南方省份的冰场数量较少,其中江苏省的冰场数量较多,但相对于北方省份还处于发展较慢的状态。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地点为北京市以及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因此这两个地区的冰场数量可以完美地承接奥运会的比赛场地需求,可以看出前期做出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

四、   全民竞技视角分析北京冬奥会对花滑的影响:以俱乐部联赛为例

若想检验一项运动在一个国家的影响力,那么考察该运动在国内的全民竞技开展状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为更具体的探究北京冬奥会对花样滑冰运动的影响,小组成员以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为案例,选取了冬奥会前后两年,即2021年与2022年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的参赛选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因为我们更希望研究冬奥会对于花样滑冰在全民中开展情况的影响,所以我们重点关注了更能代表普通民众的大众组参赛数据。[2]

(一) 近年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整体参赛情况

2021年与2022年的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受疫情影响,采取线上录制分站赛,线下举行总决赛的形式,三站分站赛分为大众组和精英组,总决赛只有精英组选手参加,根据成绩进行选拔。比赛设置的项目包括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冰上舞蹈、队列滑等全部竞技项目,还有面向大众组的创新项目。
近两年俱乐部联赛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打破前两届比赛采用地域分组的限制,选手可以自由选择分站赛参加,提高了参赛的自由度,不同地区的选手在同一平台竞技,更有利于全国花滑整体氛围的改善;而举办线上赛,虽然是疫情之下无奈为之的权宜之计,但客观上能够让更多对花滑感兴趣的人,特别是花样滑冰的大众爱好者,尽可能减小地区的影响,节约时间、金钱的成本,更自如地参与到比赛中。本届俱乐部联赛的报名人数,创下了历届报名人数之最,共有1905人次参与,比上一届的1200余人多了700左右,这反映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群众参与花样滑冰的热情持续高涨。
而今年俱乐部联赛的另一个亮点是,大众组比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本届比赛大众组的节目多达281套,是近年来较多的一届;在年龄的跨度上,最小的选手只有4岁,最大的选手则有55岁,体现出后冬奥时代,花样滑冰已经逐渐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所接受,进一步普及。而除了年龄跨度大,节目多以外,不同元素与花样滑冰的结合,也是本次俱乐部联赛大众组鲜明的特征,例如在第一站分站赛中,有大众选手将花样滑冰与热播电视剧《梦华录》梦幻联动、将《簪花仕女图》这幅博物馆的珍藏作品搬上冰面,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出圈爆款”;而第二站的大众戏剧表演组中,也有两个杭州小选手穿上传统服饰,倾情演绎古代才子佳人,在《一舞倾城》的配乐下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55 岁的河北企业主袁东生则是为大家带来了一套融合了河北当地非遗项目八卦掌的节目《雪龙吟》,将花滑和武术两项个人爱好紧密融合、呈现。这些形式新颖、编排用心的表演,体现出在北京冬奥之后,花样滑冰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接纳,而不同风格的表演,也进一步展现了展现了花样滑冰多元的魅力,也有利于推动花样滑冰运动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
除了选手的参赛情况以外,比赛的组织上也呈现出进一步专业化的特点。本届俱乐部联赛的执裁、录制、后期呈现方面,组委都进行了精心筹备,特别是高度重视观众观赛的体验,赛事主办方先后邀请了前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关姝、国家级裁判员王雪、2020中国杯大奖赛冰舞亚军孙茁鸣、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第五名彭程/金杨等人参与到解说工作中。赛事组织的专业化,可以归功于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为之后的赛事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赛事组织、宣传工作的改善,也能够让更多观众看懂花滑,主动接触花滑,助推后冬奥时代国内花滑的发展再上一层楼。

(二) 对俱乐部联赛大众组单人滑部分参赛数据的分析

2021大众组女单


第一站

第二站

第三站

总计

启蒙组(4岁以下,下表格同)

2

3

1

6

幼儿组(5-9  岁)

32

45

24

101

儿童组(8-11  岁)

31

18

23

72

少年组(10-15

9

6

4

19

岁)





青年组(13-19  岁)

3

0

1

4

成人组(橙色、银色)(19-38 岁)

6

4

2

12

成人组(金色、白金、钻石)

38岁以上)

1

0

0

1

2021大众组男单


第一站

第二站

第三站

总计

启蒙组

0

1

0

1

幼儿组

4

3

4

11

儿童组

1

0

0

1

少年组

1

2

0

3

青年组

1

2

0

3

成人组(橙色、银色)

2

1

0

3

成人组(金色、白金、钻石)

1

0

0

1

2022:大众组女单


第一站

第二站

第三站

总计

启蒙组

4

2

1

7

幼儿组

41

17

34

92

儿童组

36

23

19

78

少年组

10

3

5

18

青年组

4

3

1

8

成人组(橙色、银色)

5

0

4

9

成人组(金色、白金、钻石)

1

0

0

1

2022大众组男单


第一站

第二站

第三站

总计

启蒙组

0

1

0

1

幼儿组

4

4

7

15

儿童组

3

1

1

5

少年组

2

0

0

2

青年组

0

0

0

0

成人组(橙色、银色)

1

0

2

3

成人组(金色、白金、钻石)

1

0

0

1


      因为单人滑是大众中相对来说最普及的花滑小项,所以为进一步对俱乐部联赛的开展情况做分析,小组成员搜索了近两届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大众组单人滑的参赛人数情况,制成了以上的表格。

通过近两年比赛参赛人数的对比,我们可知,近两届的选手数量基本持平,这可以表明在冬奥结束后,花样滑冰在群众中的开展整体呈现了一个稳中向好的趋势,冬奥会的结束并没有让民众对花滑的热情出现消退,这是值得肯定的。而对比不同年龄的参赛人数,我们发现幼儿组和儿童组占据了多数,近两年的比赛都有100左右的参赛人次,从中不难看出,原因应当是有一定数量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花样滑冰,这也可以说明,冬奥会相关工作的推进,成功让更多家长了解、认可花样滑冰,推动了花样滑冰向学校教育迈出的关键一步。
但通过表格,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些问题。第一,总体的参赛人数偏少。俱乐部联赛作为一个面向大众,无门槛的比赛,理应成为全民参与的舞台和连接专业与大众的纽带,在中国学习花滑的群众人数理论上也并非很小的数目,但参赛人数却并不可观,这说明在基层群众爱好者中,“兴趣”与“竞技”的鸿沟仍然存在,如何以北京冬奥为契机,健全完善全民赛事体系,吸引更多人参与全民花滑竞技,激发大家对花滑的热情,是赛事主办方和花滑协会需要思考的话题。第二,参赛人群多集中在幼儿和儿童,其他年龄组较少,且总体上女子选手多于男子选手。这提示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北京冬奥会“花滑热”的影响:儿童群体的参与是可喜的,但如何真正培养他们对花滑的积极性,让他们到青少年乃至成年继续保持对花滑的热忱,是花滑推广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相对年龄较大的青年和成年群体,虽然提升技术水平的空间不高,但他们是社会各界的主力,如果能争取更多人参与花样滑冰,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全民参与花滑运动的良好氛围;而男女参赛的不平衡情况,反映出民众可能一定程度上对于花滑还存在性别的偏见,这也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总而言之,尽管存在各种问题,俱乐部联赛仍然可以视为冬奥会举办对于花样滑冰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它的成功开展也势必会对花样滑冰在后冬奥时代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推动。正像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申雪表示的:“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花样滑冰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全新机遇。作为今年首个全国性花样滑冰赛事,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无疑是全国花样滑冰优秀选手同场竞技、友好交流、共同成长的绝佳平台。”

五、   以问卷调查形式分析北京冬奥对我国花滑的影响

在之前的几部分中,我们从新媒体、场馆、竞技比赛等宏观的方面,围绕着冬奥会对花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而在这一篇章中,我们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身边人的看法出发,对于冬奥会对花滑的影响,进行微观层面的观察、分析。
我们的问卷共设计了20题,截至10月12日,我们共收集到193份问卷,年龄多集中在18岁以下与18-30岁之间。
我们小组的问卷题目大概可分为如下几类:

(1)对于问卷作答人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第1题和第2题;
(2)对于北京冬奥及相关花滑赛事的关注情况调查,包括第3-6题和第8
(3)对于花样滑冰观赛接受度的情况调查,包括9-14题;
(4)对于亲身体验花样滑冰意愿的调查,包括15-17题和19题
(5)对于花样滑冰人气看法的调查,包括第7题和第18题;
(6)对于花样滑冰赛事在中国发展情况展望的调查,主要是第20题。

 (一)   问卷作答者的基本情况

截至10月12日,小组成员共收集到193份问卷,主要是通过朋友圈及个别群聊途径收集,来源较为分散。在收集的193份问卷中,女性作答者占据大多数(148份,76.68%);作答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以下(51人,26.42%)与 18-30岁(134人,69.43%)。其中作答者的年龄分布可能因为小组成员年龄及社交圈的原因,存在一定偏差;但从性别上可以粗略估计,花样滑冰项目的女性受众相对多于男性。

(二)   对冬奥及相关花滑赛事的关注情况

问卷第3题是对于北京冬奥会对花样滑冰等冰雪运动影响的总体情况分析,通过该题的作答,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对于冬奥会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冬奥会对花样滑冰运动具有良好的影响,88.6%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推广花样滑冰等项目,也有超过60%的人认为可以改善花样滑冰等项目的基础设施条件并有利于人才培养;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冬奥会耗资巨大且无意义,这体现出冬奥会可能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

图片

4-6题重点询问了大家了解花样滑冰的途径及时间。虽然通过第4题和第6 题,我们可以看出多数人在冬奥会之前可能就已经接触或了解了花样滑冰运动(92.75%的受访者在冬奥会之前听说过花样滑冰运动,而超过70%的受访者并非通过北京冬奥会这一途径直接了解花样滑冰运动),但我们不能以此直接推断冬奥会并非了解花滑的重要途径;因为通过第五题我们可以看出,有近80%的受访者认识花样滑冰运动的时间是五年以内,而中国申办冬奥成功是在2015年(距今7年),并且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前后,中国就已经开始加大对于冬季项目的宣传,为北京冬奥预热,所以我们可以依此推导出,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成功及冬奥会的顺利举办,有力地助推花样滑冰项目在中国人气的提升,而通过第6题的作答情况而观,我们有理由推测,通过app及亲朋好友了解的受访者中,可能也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可以视为间接以北京冬奥为渠道了解了这项赛事。

图片

图片

而通过问卷第8题,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对于冬奥会的花样滑冰赛事都进行了关注,这可以看出,无论是关注花滑时间较长的观众还是新关注花滑的爱好者,对于北京冬奥会的花滑赛事都给予了认可。

图片

(三)   关于花样滑冰观赛接受度的调查情况

问卷的9-14题,我们重点通过受访者对花样滑冰观赛的一些看法,分析民众对花样滑冰观赛的接受度和花样滑冰这一项目的了解程度,并从中得出我国花滑观众群体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地,我们为更好了解北京冬奥会对花滑项目的影响,我们在部分题目中,将问卷的整体结果与第6题中“通过北京冬奥会了解到花样滑冰”的46份问卷结果做了对比。通过第13题,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受访者最关注男单项目,而双人及冰舞的关注度较少;而在11题,喜欢的选手调查中,我们对比了通过北京冬奥了解花滑的受访者与全部受访者的作答数据,发现以北京冬奥为途径了解花滑的同学,更多关注宣传力度较大或成绩较好的选手,其中羽生结弦占据绝对多数;而通过受访者的整体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观看花滑更久的受访者,可能会对相对小众的其他选手给予更多关注,由此我们认为,冬奥会在让更多人了解花滑的同时,也让一部分观众对花滑产生片面的理解与关注,我们认为有必要让观众了解更多花滑选手,更全面地关注花滑。(左下为通过北京冬奥了解花滑的受访者中,喜欢的选手情况;右下为所有受访者中,喜欢的选手情况;之后又附上了大家列举的其他选手)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12题和14题,则可以让我们大略了解受访者对于花滑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令我们相对欣慰的是,大多数受访者都对于花样滑冰的四种项目有基本的了解(79.79%);然而,令人堪忧的是,却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认不清花滑最基本的六种跳跃(49.22%)。而在通过北京冬奥了解花滑的受访者中,对于跳跃的了解情况更为糟糕,只有约三成的受访者能认清六种跳跃(以下饼图)。跳跃是花滑最基本的技术要素,而由此可以发现,很多人通过冬奥了解花滑,其实极度浮于表面,他们也很难在不懂技术的前提下对项目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关注。而这也许与电视台的解说工作做得不够有关(第9题):通过这一题的作答情况,我们发现有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基本听不懂花样滑冰的解说,而在通过冬奥了解花滑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高达40%;解说是观众了解花滑最为直接的途径之一,这启示体育媒体人,完善解说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图片

 ()   关于亲身体验花滑意愿的调查

这一部分主要是调查了受访者对于亲身体验花滑的一些看法。通过第16题,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否通过北京冬奥了解花样滑冰,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愿意尝试这项运动,占比近80%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受访者曾经系统的学习过花样滑冰,近80%的受访者认为花样滑冰是一项小众运动。


图片
问及为何没有意愿学习花样滑冰这项运动,受访者给出了多种答案,其中有个人原因或项目特性的原因,例如缺乏时间、动作困难、危险性高,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意愿的原因是缺乏设施或费用高,这表明如果想在后冬奥时代进一步助推花滑的发展,修建完善更多冰场设施,降低滑冰成本,是有必要的对策。而可以与之做参照的是第19题,大多数受访者更希望通过观看比赛或者去冰场滑冰的形式来接受花样滑冰的相关宣传分享,这表明,后冬奥时代,更多年轻人希望通过更直接的形式接触花样滑冰,这也启示花滑相关从业人员应为民众提供更多亲自体验滑冰的机会,并且重视起对于更多花滑比赛的宣传、解说,特别是国家应当积极举办并鼓励大家观看线下的花样滑冰比赛,更有利于零距离接触高水平的花样滑冰运动。

图片

 ()   受访者对于花样滑冰运动的未来展望

通过问卷的最后一题,小组成员收集了身边人对于花样滑冰运动的一些发展建议。例如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方面,有受访者提到,应当增加对现役选手的培养和关怀,并且放开外训和比赛,让好苗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在体制改革方面,有受访者提到,要推进教练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双重改革,改善管理体系;基建和相关产业方面,受访者普遍关心冰场等基础设施和花滑设备等相关产业的投资与建设;赛事的安排和推广方面,受访者的迫切诉求是,多多组织国内比赛/参加B级赛,注重项目本身的宣传,避免过于娱乐化。

图片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成员通过数据搜集、新闻阅读、问卷整理等多种形式,围绕着北京冬奥对花样滑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撰写出此篇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报告的撰写,小组成员认为,北京冬奥会对于花样滑冰总体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拓展了花样滑冰的受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项目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但小组成员普遍认为,冬奥会的举办,仍然没能改变花样滑冰“小众运动”的本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冬奥会对全民参与花样滑冰的促进程度有限,花样滑冰基础设施不完善,全民竞技体系尚不健全的问题,仍然会成为后冬奥时期花样滑冰项目进一步推广的阻力,而如何化阻力为潜力,是社会各界都需要广泛思考的问题。

七、   附录

()   参考文献及网站综述

  1.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遗产报告》(2022

  2. 申朦,孟潇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对我国冰雪体育场馆发展的影响[J].体育风尚,2020(09):1-3.

  3. https://www.iimedia.cn/c400/83434.html2022年中国冰雪运动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0748276644966911&wfr=spider&for=pc 《中国冰雪产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 http://www.cfsa.com.cn/cfsa_portal/html/header.html 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官网

  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864825589807494&wfr=spider&for=pc 2022花滑俱乐部联赛第二站结束 彭程金杨上演解说首秀》

  7.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01265/n20067533/c24658614/content.html 2022年花滑俱乐部联赛首站落幕——全民花滑盛宴展现冬奥效应

  8. https://view.inews.qq.com/wxn/20220906A012W500?qq=670433900 2022 年花滑俱乐部联赛分站赛结束 男女双冠王表现亮眼》

 (二)   分工安排

小组负责人、调研规划、提纲撰写:徐博睿
新媒体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姚睿、刘贝贝、马赛
场馆数据搜集整理分析:杨然、匡雪梅、郑思颖、王鑫悦俱乐部联赛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徐博睿问卷调查制作及结果分析:毛珊、李红玫
调查报告汇总修改、整合排版:徐博睿、姚睿
PPT模板:郑思颖
PPT制作:小组全体成员依照对应部分制作现场发表:徐博睿

点击下载报告原文pdf文件


阅读原文


上一篇:盘点女单跳跃发展史,4Lo、4A虚席以待
下一篇:花滑跳跃相关的基础知识——腿部肌肉篇
最新回复 (0)
    
    • 冰上之星-花样滑冰-StarOnice
      2
      
          
返回

滇公网安备 53012502000167号 滇ICP备17010138号-5